资阳区历史沿革

据《周礼》记载:天下分九州,益阳地域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益阳属楚地(战国时为楚黔中地)。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秦灭楚,益阳转属秦国,为长沙郡属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始属益阳县,以在益水之阳而得名。在过去的2000多年间,益阳历经各朝各代均为县治。

1933年以县城一带置龙兴、麟兴二镇。1942年合并为龙麟镇。1949年8月3日益阳和平解放,成立益阳行政专员公署,资江北岸的龙麟镇改称益阳县城关区。1950年3月城关区升为县级,改名“益阳城关区”,直署益阳专署领导。同年9月23日,城关区升格为益阳市。1952年11月,益阳专署撤销,益阳市划属常德专署领导。

1953年4月,益阳市升为省直辖市,由省政府授权常德专署领导。1958年7月,益阳市改属益阳县领导(县级不变)。1961年7月,复属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益阳专署恢复,益阳市又为益阳专署领导。1984年4月22日,益阳县的长春、迎风桥、过鹿坪、李昌港、香铺仑、杨林坳、新桥河7个乡和新桥河镇划归益阳市管辖,纳入益阳市行政区域。

1994年4月7日,国务院批复(国函[1994]17号)同意撤销益阳地区、益阳市和益阳县,设立地级益阳市和资阳区、赫山区。资阳区辖原县级益阳市的汽车路、大码头、城内、大水坪4个街道和新桥河、迎丰桥两个镇及长春、香铺仑、李昌港、过鹿坪、杨林坳5个乡,原益阳县的沙头镇、茈湖口镇、张家塞乡,区政府驻原益阳市政府所在地大码头街道。原县级益阳市的黄泥湖、金花湖两个乡和桃花仑、会龙山两个街道划归赫山区管辖。

1996年,资阳区面积696平方千米,人口约42.4万人。辖4个街道、6个镇、4个乡:大水坪街道、大码头街道、汽车路街道、城内街道、过鹿坪镇、迎风桥镇、沙头镇、茈湖口镇、新桥河镇、长春镇、李昌港乡、杨林坳乡、张家塞乡、香铺仑乡。区府驻鹅羊池。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阳区常住总人口397767人,其中,大码头街道18422人,大水坪街道19060人,汽车路街道22067人,城内街道15846人,长春镇43830人,新桥河镇23690人,迎风桥镇36686人,过鹿坪镇25844人,沙头镇26802人,茈湖口镇38936人,杨林坳乡21924人,李昌港乡31257人,香铺仑乡31885人,张家塞乡41518人。

2004年,资阳区辖4个街道、6个镇、4个乡:大水坪街道、大码头街道、汽车路街道、城内街道、长春镇、新桥河镇、迎风桥镇、过路坪镇、沙头镇、茈湖口镇、杨林坳乡、李昌港乡、香辅仑乡、张家塞乡。

2005年,资阳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湘民行发[2005]35号):将杨林坳乡、李昌港乡和新桥河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新桥河镇,镇人民政府驻虎行山(原新桥河镇人民政府驻地);将香铺仑乡、长春镇和过鹿坪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长春镇,镇人民政府驻桃子塘(原香铺仑乡人民政府驻地)。大水坪和大码头2个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大码头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大水坪);汽车路和城内2个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汽车路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北门巷)。12月29日,资阳区举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实施大会,就该区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由原辖15个乡镇场街道调整为8个乡镇街道(2个街道、5个镇、1个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阳区常住总人口409062人,其中,大码头街道43483人,汽车路街道35296人,迎风桥镇40403人,沙头镇21944人,茈湖口镇33532人,长春镇79371人,新桥河镇77842人,张家塞乡39724人,长春工业园37467人。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