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连池市历史沿革

德都县名,为“德都勒屯”之简称,系达斡尔族的一个姓氏。设治时,简称“德都”。清代,为布特哈总管辖区。1910年(清宣统二年),隶属讷河直隶厅。中华民国成立后,1915年为克山县第四区,并设立德都镇,后改为第三区。1929年2月,根据黑龙江省长公署令,将克东设治局迁至德都镇,改为德都设治局。其辖区除原克山县第三区外,从讷河、嫩江、龙镇县各划入一部分地区。全境宽80里,长150里,总面积1.04万平方千米。德都设治局由黑龙江省直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10月1日,将德都设治局改为德都县。1934年12月1日,划归龙江省管辖。1939年6月1日,改隶北安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由黑龙江省管辖。1946年3月,为纪念在“德都事件”中牺牲的赵青山烈士,将县城德都街改为青山街。1947年将北安县第八区和第九区划归德都县,成立龙纳区。同年2月至9月,成立黑嫩联合省时,曾隶属第一专区管辖。1956年3月,划归绥化专区管辖。1958年9月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德都县,并入北安县。1963年6月29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德都县,仍管辖原并入北安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委员会驻青山镇。隶属黑河专区。1983年10月8日,将五大连池镇一带划出,设置五大连池市。

五大连池市,以湖得名。1719—1721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年)老黑山和火烧山喷发,岩浆堵塞了白河而形成5个串珠状堰塞湖,俗称“五大连池”。原属德都县,1976年设置五大连池镇。1980年3月,黑龙江人民政府决定建立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五大连池市(县级),以德都县的五大连池镇和双泉公社的龙泉、良种场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五大连池市隶属黑河地区。

1992年末,德都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西南麓。南与北安市、克东县为邻,西与讷河市、五大连池市、克山县相连,北与嫩江县、孙吴县接壤,东抵逊克县境。全县总面积9080平方千米。总人口3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8万人;满、蒙古、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9.7%。辖15个乡镇,另有7个国营农场。县政府驻地青山镇。 五大连池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西麓。北、东、南三面为德都县所环绕,西与讷河市毗邻。全市总面积740平方千米。境内五大连池火山群,是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之一。总人口2.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40人;满、蒙古、回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有改动)

1996年1月31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6]19号):撤销德都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五大连池市,五大连池市人民政府驻地迁至原德都县政府驻地青山镇。全市辖4个镇、12个乡:青山镇、龙镇、和平镇、五大连池镇、新发乡、兴隆乡、城关乡、讷谟尔乡、兴安乡、莲花山乡、朝阳乡、双泉乡、团结乡、建设乡、太平乡、四平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五大连池市总人口338689人,其中:青山镇33023人,龙镇17329人,和平镇11298人,五大连池镇13948人,城关乡3597人,新发乡12389人,兴隆乡9014人,建设乡12498人,四平乡10548人,太平乡16805人,双泉乡13279人,团结乡18419人,兴安乡3831人,莲花乡3680人,朝阳乡8976人,讷谟尔乡5782人,沾河林业局32553人,花园劳教所3507人,永丰监狱4102人,华山监狱8359人,凤凰山监狱6503人,五大连池原种场7373人,二龙山农场23636人,引龙河农场11374人,尾山农场8806人,龙门农场6626人,襄河农场7246人,格球山农场8322人,龙镇农场15663人,大庆农场203人。

2001年,五大连池市辖1个街道、3个镇、8个乡:青山街道、龙镇、和平镇、太平乡、建设乡、新发乡、团结乡、双泉乡、兴隆乡、朝阳乡、兴安乡、五大连池镇(与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共管)。

2008年9月,《黑龙江省民政厅关于黑河市撤销五大连池市双泉乡设立五大连池市双泉镇的批复》(黑民区[2008]103号):同意撤销五大连池市双泉乡改设双泉镇。

五大连池市现辖1个街道、4个镇、7个乡:青山街道、龙镇、和平镇、五大连池镇、双泉镇、新发乡、兴隆乡、建设乡、太平乡、团结乡、兴安乡、朝阳乡。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