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棱市历史沿革

穆棱县,以穆棱河得名。“穆棱”,是“穆勒恩”、“木伦”的转音,满语为“马”的意思。一说此地古为“产马之区”,一说为“牧马场”,意思相近。清代属宁古塔副都统辖区。光绪初年试办屯田,宁古塔至三岔口驿道开通后,垦民渐集,兴建屯落。1903年1月1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清廷批准,设置穆棱河分防知事,隶属绥芬厅。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批准,将穆棱河分防知事所辖地方改设穆棱县,治所驻上城子(今兴源镇)。

1910年1月2日(清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民政司“札开”,委官试署穆棱县。同年4月17日(清宣统二年三月初八日),知县王荣昌“到任视事”。隶属吉林省东南路道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穆棱县仍隶属吉林省东南路道,1914年6月改隶依兰道。1929年2月,撤销道区后,由吉林省直辖。1930年4月26日,县址迁至八面通镇。时为三等县,全县总人口4.4万余人。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1937年7月划归新设之牡丹江省管辖。1938年10月,县址迁至穆棱街(今穆棱镇)。1939年6月1日,将细鳞河、太平岭和黑老婆沟、小穆河、龙山等地划归新设置的绥阳县和林口县。1943年10月后,先后隶属东满总省、东满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成立穆棱县政府,隶属中共牡丹江地委。同年4月设置绥宁省,由绥宁省管辖,绥宁省撤销后改由牡丹江专区管辖。1947年1月5日,将穆棱县划分为南、北穆棱两县。南穆棱县驻穆棱街,管辖南区、北区、兴源、磨刀石、下城子、马桥河等地;北穆棱县驻八面通街,管辖八面通、东区、西区、梨树镇、穆棱矿等地,两县均隶于牡丹江专区。同年6月15日,将南穆棱县改为穆棱县,北穆棱县改为穆北县。同年10月1日,将穆北县并入穆棱县,县址驻八面通,由牡丹江省直辖。1948年7月,划归松江省管辖。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改由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3月,改由新设立之牡丹江专区管辖。1957年1月,将梨树镇划归鸡西市。1983年9月,撤销牡丹江地区,改由牡丹江市领导。

1992年末,穆棱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穆棱河上游。北靠鸡西市,东邻鸡东县和东宁县,南与吉林省汪清县接壤,西与宁安县、牡丹江市和林口县毗连,东部有与俄罗斯接壤的4.8千米国境线。县境南北最长处142千米,东西最宽处72千米,全县总面积6528平方千米。总人口30.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06万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2.3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39.5%和7.5%。辖6镇、3乡。县政府驻地八面通镇。(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有改动)

1995年3月7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5]18号)撤销穆棱县,设立穆棱市。穆棱市辖6个镇、3个乡:八面通镇、穆棱镇、兴源镇、马桥河镇、磨刀石镇、下城子镇、细鳞河乡、福录乡、河西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穆棱市常住总人口310096人,其中,八面通镇67556人,穆棱镇43476人,下城子镇32183人,马桥河镇23131人,兴源镇19371人,磨刀石镇27440人,福禄乡17725人,河西乡28745人,共和乡8490人,八面通林业局12673人,穆棱林业局29306人。

2007年7月11日,《黑龙江省民政厅关于调整牡丹江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黑民区[2007]77号):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将穆棱市所辖的磨刀石镇整建制划归牡丹江市阳明区管辖。调整后,穆棱市辖5个镇、3个乡:八面通镇、穆棱镇、下城子镇、马桥河镇、兴源镇、福录乡、河西乡、共和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穆棱市常住总人口293271人,其中,八面通镇76426人,穆棱镇44286人,下城子镇34647人,马桥河镇26816人,兴源镇20300人,福录乡18954人,河西乡29525人,共和乡9788人,八面通林业局7179人,穆棱林业局25350人。

2011年7月14日,《黑龙江省民政厅关于对穆棱市河西乡撤乡建镇的批复》(黑民区[2011]105号):同意穆棱市撤销河西乡,设立河西镇。以原河西乡的行政区域为新设河西镇的行政区域,隶属关系和政府驻地不变。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