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源县历史沿革

肇源县名源于驻地名称。原为肇州县址,伪肇州县公署移驻“老城基”后,1935年伪郭尔罗斯后旗公署与地方士绅商议,取两肇(肇州、肇东)之本源含义,将此地定名为“肇源”。唐代分属黑水都督府和室韦都督府管辖,辽属东京道,金属上京会宁府。1130年(金天会八年),在出河店(今茂兴镇南“昂喇勒”古城)设置肇州。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隶属肇州屯田万户府管辖。明属奴儿干都司,后为郭尔罗斯部游牧地。

清初,1648年(顺治五年),设郭尔罗斯后旗,隶属哲里木盟。旗公府驻公营子(今肇源县茂兴镇西)。清末,1904年10月14日(光绪三十年九月初六日),设立北郭尔罗斯荒务行局,办理荒务。翌年10月5日(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初七日),于察布奇尔台(今肇源县二站镇)设立郭尔罗斯后旗巡防局。1906年2月(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设置肇州厅,驻“骆驼脖子”(今肇源镇)。自此旗县分治。翌年3月(光绪三十三年二月),裁撤郭尔罗斯后旗巡防局。

中华民国成立后,郭尔罗斯后旗隶属黑龙江省管辖。东北沦陷后,1934年8月,肇州县城(今肇源镇)被洪水冲毁,伪肇州县公署迁驻老城基(今肇州镇)。同年12月,郭尔罗斯后旗改隶滨江省。1935年8月27日,伪郭尔罗斯后旗公署由老爷屯(今肇东市四站镇东兴村)迁至肇源(即肇州旧县城,今肇源镇)。同年9月,将肇东县第三区的大部分地区划归郭尔罗斯后旗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哈西专区,1946年3月划归吉江行政区。同年4月,将八里、四兴(今四站镇)、向阳、三星、同仁村划归新设置的乐安县管辖;6月划归嫩江省管辖。1947年2月至9月,由黑嫩联合省第四专区管辖。黑嫩联合省分开后,仍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5月,黑嫩两省合并后,归黑龙江省直辖。1956年4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郭尔罗斯后旗,改设肇源县,县政府驻肇源镇。1958年8月,划归松花江专区管辖。1965年6月,由绥化专区管辖。1992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准,划归大庆市领导。省政府于9月26日下发通知,从12月1日起变更隶属关系。

1992年末,肇源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两江左岸。县境呈带状沿江延伸,东西长143千米,南北最宽处45千米。北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大庆市、肇州县接壤,东与肇东市、双城市为邻,南、西以松花江和嫩江为界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大安市、镇赉县隔江相望。全县总面积4072.8平方千米。总人口44.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万人;蒙古、满、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万人。辖20个乡镇,其中蒙古族占有相当比例的民族乡3个。县政府驻地肇源镇。(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有改动)

1996年,肇源县面积4072平方千米,人口44万人。辖7个镇、13个乡:肇源镇、新站镇、茂兴镇、二站镇、三站镇、头台镇、古龙镇、兴安乡、薄荷台乡、福兴乡、裕民乡、和平乡、大兴乡、富强乡、民意乡、古恰乡、永利乡、浩德蒙古族乡、义顺蒙古族乡、超等蒙古族乡。县政府驻肇源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肇源县总人口377388人,其中:肇源镇53589人,三站镇24009人,二站镇20952人,头台镇20835人,茂兴镇19330人,新站镇41427人,古龙镇20301人,福兴乡16388人,薄荷台乡16076人,裕民乡11406人,和平乡13130人,兴安乡27068人,永利乡11727人,古恰乡13802人,超等蒙古族乡13531人,民意乡14845人,大兴乡12081人,浩德蒙古族乡6910人,义顺蒙古族乡12979人,富强乡7002人。

2001年,撤销富强乡,并入古龙镇;撤销裕民乡,并入二站镇;撤销永利乡,并入古恰乡;撤销兴安乡,并入肇源镇。将204个行政村调整为135个。2001年底,肇源县辖7个镇、9个乡:肇源镇、新站镇、茂兴镇、二站镇、三站镇、头台镇、古龙镇,民意乡、古恰乡、大兴乡、福兴乡、和平乡、浩德蒙古族乡、义顺蒙古族乡、超等蒙古族乡、薄荷台乡。面积4120平方千米。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