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沿革

吉林将军辖区(主要涉及到今黑龙江省区域部分)
  宁古塔副都统辖区 宁古塔,为满语,汉译“六居址”,“是指当时宁古塔地面上的六个大部落而言”。宁古塔城向为东北重镇。顺治十年(1653年),于宁古塔设置昂邦章京,驻宁古塔旧城,下设梅勒章京2员及协领、佐领等官员,主管地方军政事务。康熙元年(1662年),宁古塔昂邦章京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康熙五年因旧城常遭水患和为抗击沙俄用兵需要,在觉罗城西南5里处(今宁安县宁安镇)修筑新城。新城竣工,宁古塔将军衙门及副都统从旧城移至宁古塔新城。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衙门移驻吉林乌拉城,留协领镇守宁古塔城。康熙十七年(1678年)正式设置宁古塔副都统衙门。雍正四年十二月(1727年1月)于宁古塔设置泰宁县,隶奉天府,专理汉人民事,与专理满人旗务的副都统同城治事。雍正七年四月(1729年5月),撤销泰宁县。宁古塔副都统辖区范围,最初东到日本海,西至张广才岭,北抵外兴安岭,南达图们江。以后随着黑龙江将军的设置和三姓、珲春副都统的设置,以及沙俄的侵占,宁古塔副都统辖区逐渐缩小,光绪七年(1881年)以后,管辖范围仅为今牡丹江市和鸡西市所属地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初)于辖区内三岔口(今东宁县三岔口镇)正式设置绥芬厅。光绪三十四年于辖区内再添设密山府。宣统元年(1909年)绥芬厅升为绥芬府,移驻宁古塔城,同时于三岔口原绥芬厅址设置东宁厅,并添设穆棱县和呢吗厅(今虎林县)。同年四月十五日(6月2日)裁撤宁古塔副都统。
  三姓副都统辖区、东北路道 副都统驻三姓城。三姓,满语“依兰哈喇”,汉译“依兰”为“三”,“哈喇”是“姓”。据史料记载,三姓一带是赫哲人居住的地方。清初,将卢业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鲁四姓赫哲族长编为世管佐领,后胡姓徙居宁古塔,余卢、葛、舒三姓,遂称其地为“三姓”。三姓城(今依兰县城)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也是清初东北地区七大重镇之一。三姓城三面环水,向为水陆交通要冲。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在三姓筑城,设协领驻守,隶属宁古塔副都统管辖。雍正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731年12月20日)清廷批准,添设三姓地方副都统。雍正十年二月十六日(1732年3月12日)委任三姓副都统,隶属宁古塔将军(后改吉林将军)管辖,下领三姓、富克锦(今富锦市)两个驻防协领。三姓副都统辖区最初包括松花江下游、黑龙江下游、库页岛及乌苏里江流域的绝大部分地区,东到海和约色河以北地区,西隔毕占河与黑龙江将军辖区接壤,北至乌梯河以南,南至蜂蜜山与宁古塔副都统辖区毗连。咸丰八年和十年(1858年和1860年),不平等的中俄《瑷珲和约》和《续增条约》(又称《北京条约》)签订后,中俄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划分疆界,三姓副都统辖区大为缩小,东至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界,西至玛珽河(蚂蚁河)与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区接壤,南与宁古塔副都统辖区为邻,北以松花江北岸三四十里(不等)与黑龙江将军辖区毗连。光绪三十二年正月(1906年2月),吉林将军奏准于三姓城设置依兰府。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1909年6月2日),清廷批准裁撤三姓副都统,设置东北路兵备道,道署驻三姓城(今依兰县城)。管理依兰、密山、临江(今同江)一带边务,办理依兰等处关税事宜。
  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区 副都统驻阿勒楚喀城。阿勒楚喀城,以阿勒楚喀河(今阿什河)得名。阿勒楚喀,金作“按出虎”,女真语意为“金子”。清初,属宁古塔将军辖区。雍正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725年2月9日),清廷决定于金代上京会宁府故址(今阿城市白城),设置拉林阿勒楚喀协领1员,拨兵驻防。雍正七年(1729年),协领衙门移驻新城(今阿城市市区),仍名阿勒楚喀城。乾隆七年五月(1742年6月),再添协领1员,“分翼管辖”。乾隆九年设置拉林阿勒楚喀副都统1员,驻拉林城。翌年,将阿勒楚喀原驻协领1员及佐领等官员拨出一半移驻拉林。乾隆二十年增设副都统1员驻扎,分地管辖。乾隆二十六年将原驻拉林城两员副都统,移驻阿勒楚喀城1员,以阿勒楚喀协领旧署为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并添给阿勒楚喀副都统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裁撤拉林副都统,改设协领,隶属阿勒楚喀副都统管辖。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区疆界曾多次划定,大致疆界是东至玛河200里三姓界,西至拉林河120里伯都纳界,北至松花江与黑龙江将军所辖呼兰副都统辖区以江心为界,南距省城吉林乌拉480里,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阿勒楚喀副都统领有阿勒楚喀、拉林、双城堡协领。光绪七、八、二十九年(1881、1882、1903年),于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区内先后设置宾州厅、双城厅和长寿县(今延寿县)。宣统元年四月(1909年6月)裁撤阿勒楚喀副都统,设置阿城县。
  拉林副都统辖区 副都统驻拉林城。拉林城,以拉林河得名。清初,因设仓储,又名“拉林仓”。乾隆九年(1744年),宁古塔将军奏准设置拉林阿勒楚喀副都统,驻拉林城(今五常县拉林镇)。副都统辖区范围,包括今宾县、阿城、尚志、延寿、双城、拉林一带地方。翌年,将阿勒楚喀原驻协领1员及佐领等官员拨出一半,移驻拉林城。乾隆二十年增设副都统1员驻扎,分地管辖。乾隆二十六年,将原驻拉林城两员副都统,移驻阿勒楚喀城一员,正式设置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分设阿勒楚喀副都统后,拉林副都统辖区仅为今双城、拉林地区。乾隆三十四年吉林将军奏准裁撤拉林副都统,改设协领,隶属阿勒楚喀副都统管辖。
  滨江道 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四日(1905年10月31日),清廷批准设置滨江关道(亦称哈尔滨关道),道署驻滨江,专办吉林、黑龙江两省交涉、稽征关税。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十八日(1906年5月11日),启用“哈尔滨关道兼吉江交涉事宜关防”。宣统元年八月十二日(1909年9月25日)清廷批准将滨江道改为吉林省西北路兵备道。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