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清末民国时期沿革

清朝末年(1911年),贵州省共管辖有:贵阳、安顺、兴义、大定、遵义、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都匀、黎平12个府,平越直隶州,松桃直隶厅,罗斛、归化、郎岱、盘州、水城、赤水、丹江、八寨、都江、古州、下江、清江、台拱13个厅,开州、定番、广顺、镇宁、永宁、贞丰、威宁、平远、黔西、正安、黄平、麻哈、独山13个州,贵筑、贵定、龙里、修文、普安、普定、清镇、安平、安南、兴义、毕节、遵义、桐梓、绥阳、仁怀、瓮安、湄潭、余庆、都匀、清平、荔波、永从、开泰、镇远、施秉、天柱、龙泉、玉屏、青溪、安化、婺川、印江、铜仁33个县,新城、凯里、方村、丙妹、锦屏乡、郎洞、邛水、胜秉、柳霁、正大营10个县丞,扎佐、募役、羊场、亦资孔、捧鲊、得胜坡、远口、旧州8个巡检,大塘、长寨2个州判,册亨、三脚屯2个州同,省溪、沿河司、洪州3个吏目,后坪、平舟2个弹压委员,中曹、白纳、底寨、乖西、养龙、程番、小程番、韦番、方番、卢番、上马桥、卧龙番、小龙番、大龙番、金石番、罗番、木瓜、麻响、大平伐、平伐、小平伐、新添、大谷龙、小谷龙、羊场、杨义、顶营、募役、沙营、潭溪、八舟、洪州、泊里、古州、湖耳、亮寨、欧阳、新化、中林、龙里、蛮夷、郎溪、沿河祐溪、都坪、都素、施溪、黄道溪、偏桥、邛水、岩门、省溪、提溪、乌罗、平头著可、都匀、邦水、乐平、平定、烂土、丰宁上、丰宁下60个长官司。

贵阳府辖贵阳县、贵筑县、贵定县、紫江县、定番县、广顺县、龙里县、修文县、长寨县、罗斛县;遵义府辖遵义县、正安县、桐梓县、绥阳县、仁怀县、赤水县;都匀府辖都匀县、麻哈县、独山县、炉山县、丹江县、八寨县、都江县、荔波县;思州府辖思县、玉屏县、青溪县;思南府辖思南县、婺川县、德江县、印江县、沿河县、后坪县;铜仁府辖铜仁县、省溪县;镇远府辖镇远县、施秉县、剑河县、台拱县、天柱县、青溪县;石阡府辖石阡县、凤冈县;黎平府辖黎平县、永从县、锦屏县、榕江县、下江县;安顺府辖安顺县、镇宁县、关岭县、普安县、普定县、清镇县、平坝县、晴隆县、安龙县、紫云县、郎岱县;大定府辖大定县、威宁县、织金县、黔西县、毕节县、水城县;兴义府辖兴义县、兴仁县、盘县、贞丰县、册亨县;平越直隶州辖平越县、黄平县、瓮安县、湄潭县、余庆县。

民国二年(1913年)1月15日,北洋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按此规定,府、州、县一律改为县,县设县公署,县官称知事。府撤销后,地方行政组织采取三级制,在省与县之间恢复道的设置,道官称观察使。贵州全省分为黔中、黔东、黔西3个道。贵阳、安顺、兴义、大定、遵义、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都匀、黎平12个府分别改为贵阳县、安顺县、南笼县、大定县、遵义县、思县、思南县、铜仁县、镇远县、石阡县、都匀县、黎平县;平越直隶州和开州、定番、广顺、镇宁、永宁、贞丰、威宁、平远、黔西、正安、黄平、麻哈、独山13个州分别改为平越县、紫江县、定番县、广顺县、镇宁县、关岭县、贞丰县、威宁县、、织金县、黔西县、正安县、黄平县、麻哈县、独山县;松桃直隶厅和罗斛、归化、郎岱、盘州、水城、赤水、丹江、八寨、都江、古州、下江、清江、台拱13个厅分别改为松桃县、罗斛县、紫云县、郎岱县、盘县、水城县、赤水县、丹江县、八寨县、都江县、榕江县、下江县、剑河县、台拱县;7个县更名,即:新城县改为兴仁县,安平县改为平坝县,开泰县改为锦屏县,清平县改为炉山县,龙泉县改为凤泉县,铜仁县改为江口县,安化县改为德江县;恢复3个县,即:恢复贵筑县(移治扎佐),恢复普安县(移治定南),恢复都匀县(移治平舟,并改名平舟县);以原驻州同、州判及部分驻有吏目、县丞、弹压委员的地方增设册亨、三合、大塘、长寨、邛水、沿河、省溪、后坪等8个县;龙里、贵定、修文、清镇、桐梓、仁怀、绥阳、湄潭、瓮安、余庆、婺川、印江、施秉、玉屏、天柱、青溪、永从、荔波、普安、兴义、安南、毕节等22个县原建制不变。

黔中道驻贵阳,辖贵阳、贵筑、贵定、紫江、定番、广顺、龙里、修文、长寨、罗斛,遵义、正安、桐梓、绥阳、仁怀、赤水,都匀、麻哈、独山、炉山、丹江、八寨、都江、荔波,平越、黄平、瓮安、湄潭、余庆等30个县。黔东道又称镇远道,驻镇远,辖思县、玉屏、青溪,思南、婺川、德江、印江、沿河、后坪,铜仁、省溪,镇远、施秉、剑河、台拱、天柱、青溪,石阡、凤冈,黎平、永从、锦屏、榕江、下江,松桃等27个县。黔西道又称贵西道,先驻安顺,后移至毕节,辖安顺、镇宁、关岭、普安、普定、清镇、平坝、晴隆、安龙、紫云、郎岱,大定、威宁、织金、黔西、毕节、水城,兴义、兴仁、盘、贞丰、册亨,赤水等23个县。

民国三年(1914年),各道观察使改称道尹。贵筑县由扎佐移至息烽,改名息烽县。同年,贵州省将尚未设立县治的县丞、吏目、巡检分驻地改设17个分县:以温水府经辖地置温水分县,隶属仁怀县;以凯里县丞地设凯里分县,隶属炉山县;以柳霁县丞地置柳霁分县,隶属剑河县;以洪州吏目地置洪州分县,隶属黎平县;以方村县丞地置方村分县,隶属荔波县;以郎洞县丞地置郎洞分县,隶属榕江县;以丙妹县丞地置丙妹分县,隶属永从县;以胜秉县丞地设胜秉分县,隶属施秉县;以正大营县丞地置正大营分县,隶属松桃县;以四十八溪主簿辖地置四十八溪分县,隶属松桃县;改羊场塘巡检司为羊场分县,隶属郎岱县;改募役巡检司为募役分县,隶属关岭县;改捧鲊巡检司为捧鲊分县,隶属兴义县;改亦资孔巡检司为亦资孔分县,隶属盘县;改得胜坡巡检司为得胜坡分县,隶属威宁县;改旧州巡检司为旧州分县,隶属黄平县;改远口巡检司为远口分县,隶属天柱县。

民国四年(1915年),温水分县改设为鳛水县。民国五年(1916年),撤销各道道尹,改设东、西、中3路刺史,不久又将刺史改为道尹。民国七年(1918年),得胜坡分县移驻赫章,改称为赫章分县。民国九年(1920年),废除黔中道,将其所属30个县直隶于省。民国十二年(1923年),废除贵西、镇远2道。至此,全省81个县均直隶于省。民国十三年(1924年),邛水县改称为灵山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灵山县改称为三穗县;四十八溪分县改称为甘龙口分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3月,思县改称为岑巩县;凤泉县改称为凤冈县;紫江县改称为开阳县;麻哈县改称为麻江县;罗斛县改称为罗甸县;南笼县改称为安龙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8月6日,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布《各省行政督察专员暂行条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贵州省开始实施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批准,全省共划分为11个行政督察区,即: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定番县,辖定番、贵阳、龙里、修文、息烽、清镇、开阳、罗甸、长寨、广顺等10个县;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安顺县,辖安顺、织金、郎岱、关岭、普定、镇宁、平坝、紫云等8个县;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兴仁县,辖兴仁、兴义、安龙、盘县、贞丰、安南、普定、册亨等8个县;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毕节县,辖毕节、大定、黔西、威宁、水城等5个县;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桐梓县,辖桐梓、遵义、正安、赤水、仁怀、绥阳、鳛水等7个县;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思南县,辖思南、德江、婺川、湄潭、凤冈、后坪、沿河、印江等8个县;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平越县,辖平越、贵定、麻江、余庆、瓮安、炉山等6个县;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镇远县,辖镇远、黄平、施秉、青溪、三穗、岑巩、台拱等7个县;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县,辖铜仁、江口、石阡、省溪、玉屏、松桃等6个县;第十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黎平县,辖有黎平、榕江、锦屏、天柱、剑河、永从、下江等7个县;第十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独山县,辖独山、都匀、平舟、荔波、八寨、丹江、大塘、三合、都江等9个县。同年,撤销凯里分县,并入炉山县。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