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历史沿革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表是县。东汉改为表氏县。北魏县废。明洪武五年(1372年)在今县城地筑堡,置高台站。据《读史方舆纪要》:“高台者以其地稍高,控扼戎番之要冲也。《一统志》,因西有台子寺为名。高台在千户所二十里,有古台基,后人建寺其上。”

洪武三十年置镇夷守御千户所。景泰七年(1456年),改高台站为守御千户所。清雍正三年(1725年)废除卫所制,高台、镇夷二所合并为高台县。1949年9月高台解放,隶属张掖分区。1950年5月,张掖分区撤销,高台县隶属酒泉专区,1955年仍归张掖专区(1970年改称张掖地区,2002年改为地级张掖市)。

1949年全县辖5个区,51个乡,163个行政村,569个自然村。1950年,全县辖6个区,55个乡。1952年8月成立第七区。1953年6月调整区乡,更改名称,全县分9区66乡(街)。1954年3月20日,第六区及所属5乡划归肃南裕固族自治区,第九区改为第六区;全县为8区、61乡(街)。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全县55个农业乡合并为24个农业乡,两个非农业乡(盐池、窑沟)未变动,4街合并为一镇;全县为1镇26乡。1957年,窑沟乡划归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958年2月,临泽县撤销,其中10个乡划归高台县;同年4月,撤销6乡,全县为1镇29乡。

1958年10月,全县分为新坝、城关、宣化、罗城、蓼泉、平川6个公社,111个大队。1961年2月,城关公社划分为南华、六坝、城关3公社1镇,全县为8个农村公社,1个镇公社,111个大队,984个生产队;同年5月,将8个人民公社调整为28个公社,原城镇公社未变,盐池改为原盐场。1961年12月15日恢复临泽县,原属临泽县的板桥、四坝、平川、鸭暖、蓼泉、双泉6个公社划归临泽县管辖;窑沟仍归高台县,隶属南华公社;全县为23个公社、1个场。1964年秋,调整公社、大队体制.将全县划分为10个农村公社、1个镇公社,137个大队,830个生产队。

1983年11月,将公社、大队、生产队改为乡、行政村、村民小组。1984年4月25日,以原国营碱泉子农场(系新迁农户)和骆驼城新垦区的宣化、正远、巷道3个农场成立骆驼城乡;全县辖1个镇、11个乡,124个行政村,879个村民小组。1988年,全县辖1个镇、11个乡:城关镇、巷道乡、合黎乡、正远乡、宣化乡、黑泉乡、盐池乡、南华乡、骆驼城乡、新坝乡、红崖子乡、罗城乡,共有126个行政村,898个村民小组。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高台县常住总人口162159人,其中,城关镇17276人,宣化镇17794人,南华镇18797人,巷道乡15630人,正远乡11955人,黑泉乡16373人,罗城乡12016人,合黎乡11562人,骆驼城乡14201人,新坝乡16046人,红崖子乡7573人,盐池乡2936人。

2005年2月,正远乡并入巷道乡,盐池乡并入罗城乡,红崖子乡并入新坝乡。调整后,全县辖3个镇、6个乡:城关镇、宣化镇、南华镇、巷道乡、黑泉乡、罗城乡、合黎乡、骆驼城乡、新坝乡。

2008年末,全县面积4426平方千米,辖3个镇、6个乡,136个行政村,100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42万户12.86万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高台县常住总人口143446人,其中,城关镇28382人,宣化镇14276人,南华镇16754人,巷道乡23654人,黑泉乡12191人,罗城乡10001人,合黎乡8609人,骆驼城乡12645人,新坝乡16934人。

2013年,撤销巷道乡、新坝乡、骆驼城乡和合黎乡,分别设立巷道镇、新坝镇、骆驼城镇和合黎镇(甘民复〔2013〕124号,张政发〔2013〕137号,高政发〔2013〕100号)。2015年,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黑泉乡、罗城乡,设立黑泉镇、罗城镇。至此,全县辖9个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