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历史沿革

因县治所南端有沙源地,故名沙县,别称沙阳,又称虬城。相传古时沙溪流经沙县城关河段,水中有一条“虬”,即“无角龙”,故名。东晋太元四年(379年)延平县南乡沙源地(今沙县城东古县村)始设沙戍堡。义熙元年(405年)升沙戍堡为沙村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废沙村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恢复沙村县,并改名沙县。中和四年(884年)沙县治所由沙源地迁往沙溪水北杨篢坂(今凤岗街道)。历属建州、汀州、剑州、南剑州、南剑路、延平路、延平府、建安道。1949年6月16日解放,历属南平专区、三明专区(地区)、三明市。

1970年,沙县辖城关镇、城关公社、夏茂公社、梨树公社、高桥公社、富口公社、西霞公社、青州公社、高砂公社、镇头公社、郑湖公社、南阳公社、大洛公社、洋溪公社、南坑仔公社、湖源公社,175个大队。

1984年,沙县辖凤岗镇、青州镇、夏茂镇、虬江乡、琅口乡、西霞乡、高砂乡、南阳乡、郑湖乡、大洛乡、湖源乡、高桥乡、梨树乡、富口乡、南霞乡,共有13个居委会、158个村委会。

1992年,沙县总面积1815.09平方千米。总户数59078户,227289人。辖凤岗、青州、夏茂、高砂、高桥5个镇和虬江、琅口、富口、西霞、南霞、南阳、郑湖、大洛、湖源、梨树10个乡。

1993年,琅口乡、富口乡撤乡设镇。1999年,省民政厅批复同意西霞乡政府驻地从西霞村迁移到际口村,西霞乡更名为际口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沙县常住总人口228548人,其中:风岗镇67320人,青州镇21630人,夏茂镇23746人,琅口镇9787人,高砂镇15251人,高桥镇13142人,富口镇14184人,大洛镇9398人,虬江乡12293人,南霞乡8635人,际口乡4775人,南阳乡8065人,郑湖乡9154人,湖源乡5320人,梨树乡5848人。

2000年,撤销大洛乡,设立大洛镇;撤销际口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凤岗镇;琅口镇古县村划归凤岗镇管辖。调整后,沙县辖8个镇、6个乡:凤岗镇、青州镇、夏茂镇、琅口镇、高砂镇、高桥镇、富口镇、大洛镇、虬江乡、南霞乡、南阳乡、郑湖乡、湖源乡、梨树乡。

2002年9月,省政府(闽政文[2002]264号)批复同意撤销梨树乡,并入夏茂镇、高桥镇:梨树、中堡、月邦、坡后4个村并入夏茂镇,新桥、池窠、泉水峡3个村并入高桥镇。2003年8月25日,省政府(闽政文[2003]258号)批复同意撤销凤岗镇、虬江乡和琅口镇,设立凤岗街道、虬江街道。凤岗街道辖原凤岗镇的城西、府西、春晖、东门、城北、莲花、石桥7个居委会和大洲、西门、西山、北门、东山、庙门、西霞、村头、根坑、漈硋、祭口、古县12个行政村,以及原虬江乡的西效、三姑、际岩、垄东、井后、水美、龙坑、灵元8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城西南路(原凤岗镇政府驻地);虬江街道辖原凤岗镇的城南居委会、水南行政村和原虬江乡的金泉、墩头、洋坊、长红、官南5个行政村,以及原琅口镇的茅坪、麦元、曹元、镇头、茶丰峡、田坑、田口、肖墩、山峰、安坪、后底、琅口、柱源13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洋坊村。(9月22日明政文[2003]118号)

2003年末,户籍人口24.0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10万人。辖2个街道、6个镇、4个乡:凤岗街道、虬江街道、青州镇、夏茂镇、高砂镇、高桥镇、富口镇、大洛镇、南霞乡、南阳乡、郑湖乡、湖源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沙县常住总人口226669人,其中:凤岗街道78643人,虬江街道32231人,青州镇12441人,夏茂镇24735人,高砂镇12040人,高桥镇12640人,富口镇9679人,大洛镇7001人,南霞乡6600人,南阳乡6397人,郑湖乡6712人,湖源乡3955人,金沙园开发区4453人,金古园开发区2245人,青山纸业工业区6897人。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