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历史沿革

西周时属钟离国。秦属九江郡,今市境设有曲阳、钟离、阴陵、东城等县。南北朝时境内曾置有南谯州。隋开皇初年改南谯州为滁州。因滁水为名。元属河南江北行省。明为凤阳府和滁州直隶州,分别管辖有凤阳、临淮、定远、天长和来安、全椒等县。清初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改属新设立的安徽省。1912年撤滁州改滁县。抗日战争时期,市境为淮南抗日根据地,先后成立了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津浦路西联防办事处、淮南行政公署以及滁县、来安、全椒、天长、凤阳、定远、嘉山、定东南、滁全、定凤怀等县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1月,全境相继解放。

1949年6月设滁县专区,属皖北行署区。滁县专署驻滁县。辖滁县、来安(驻新安镇)、江浦、全椒(驻襄河镇)、定远(驻定城镇)、凤阳(驻府城镇)、嘉山(驻明光镇)、盱眙、炳辉(原天长县改称)等9县。人口187.8万人。1952年滁县专区属安徽省领导,原巢湖专区所属肥东县划入滁县专区,将江浦县划归江苏省扬州专区。1955年将盱眙县划归江苏省淮阴专区。1956年撤销滁县专区,将滁县、来安、嘉山、炳辉、全椒、定远、凤阳、肥东8县划归蚌埠专区。

1961年复设滁县专区,专署驻滁县。原蚌埠专区所属滁县、嘉山(驻明光镇)、来安(驻新安镇)、天长(驻天长镇)、全椒(驻襄河镇)、定远(驻定城镇)、凤阳(驻府城镇)7县及原由合肥市领导的肥东县(驻店埠镇)划入滁县专区。1965年将肥东县划归巢湖专区。1971年滁县专区改称滁县地区,地区驻滁县。辖滁县、嘉山(驻明光镇)、天长、来安(驻新安镇)、全椒(驻襄河镇)、定远(驻定城镇)、凤阳(驻府城镇)等7县。1982年改滁县为县级滁州市。

1992年12月20日,国务院(国函[1992]201号)批准同意撤销滁县地区、滁州市,设立滁州市(地级)和琅琊区、南谯区区,市政府驻琅琊区育新路。琅琊区辖东门、南门、西门、北门、琅琊、清流、扬子7个街道,区政府驻丰乐路;南谯区辖南谯街道和乌衣、沙河、章厂、珠龙、大柳、黄泥岗、汪郢、腰铺、黄圩、花山、大王、城郊、施集13个乡镇,区政府驻东大街。将原滁县地区的天长、来安、金椒、定远、凤阳、嘉山6个县划归滁州市管辖。1993年12月,撤销天长县,设立天长市(县级);1994年,撤销嘉山县,设立明光市(县级);两市均由滁州市代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滁州市常住总人口4001488人,其中,琅琊区246424人,南谯区247311人,来安县449188人,全椒县413220人,定远县801966人,凤阳县683049人,天长市590745人,明光市569585人。

2004年末,滁州市辖2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共有16个街道、86个镇、78个乡。

2010年5月13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将南谯区南谯街道(4个社区、7个村,面积83.67平方千米,人口3.35万人)整建制划归琅琊区管辖,并更名为西涧街道,街道办事处仍驻西涧路1号;将琅琊区清流街道的银花东村、银花西村、新建、紫薇南路、湖心路、徐岗6个社区和花园、陡岗、红庙3个村(面积8.02平方千米,人口8.145万人)划归南谯区腰铺镇管辖。调整后,琅琊区辖8个街道,面积180.79平方千米,人口19.55万人;南谯区辖8个镇,1个街道,面积1187.11平方千米,人口32.68万人。同年,将南谯区沙河镇的三官社区和邓坝、新集、秋桐3个村(即原三官集乡行政区域,约35平方千米)划归琅琊区西涧街道托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滁州市常住总人口3937868人,其中,琅琊区310427人,南谯区251894人,来安县432021人,定远县779174人,凤阳县644895人,天长市602840人,明光市532732人。

2014年末,滁州市辖2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共有16个街道、82个镇、1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